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中國與歐洲的交流早在漢代就透過絲路進行商業貿易,許多器物與技術也陸陸續續輸出、輸入,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甚巨。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商業城邦紛紛獨立,航海技術突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市場壟斷,滿足了歐洲人對香料、茶葉、絲綢等舶來品的需求,更滿足了對異國、異文化的想像。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也是促使東西文化交流的一大動力。為了振興式微的天主教,改革後的天主教會成立了耶穌會,派遣傳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宣教,中國亦是其一。一批批的傳教士帶來各式科學儀器與技術,也帶來有陰影有透視的繪畫。同時,透過耶穌會士,中國絲綢、瓷器等器物,以及來華者的見聞記錄,掀起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貴族間流行的〝中國風格〞(chinoiserie)。尤其法王路易十四與乾隆皇帝關係友好,中法交流最為頻繁,因此以法國為首,中國風格盛行歐陸兩百年。

在西洋美術史上,此時期正是以法國皇室為首的洛可可時代,許多藝術的呈現都帶有中國趣味的圖案符號,中國文化對歐洲美術的衝擊就此展開。本文就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格〞,從繪畫、器物、建築及室內設計探究歐洲各地中國風格的源流、發展與轉變。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熱情馬祖卡》碧娜‧鮑許的島嶼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很早之前買了票,但是沒有做很多功課,也沒有看《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 (據說電影開頭有舞蹈的片段,是導演深受感動的靈感來源),但是看完之後,就像某人說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作品是很強壯的。兩個多小時的熱情馬祖卡舞曲(Masurca Fogo),舞著皮亞佐拉、魏拉羅伯茲的南美探戈、非洲民謠、西洋老歌、電音舞曲,舞者成雙的擺動著,摟著,躺著,直到音樂停止,沉默,結束,鼓掌。

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閱讀《婦人王氏之死》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婦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 是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著作。嚴格說來,這是一本關於明末清初中國鄉下地方的社會史研究,但是作者研究的動機卻很奇特,他從一本地方史料《郯城縣志》中發現一件案子,試圖重現當時郯城人的生活:一位與人私奔的有夫之婦幾年之後被送回丈夫身邊,不久被發現棄屍路旁。於是,無趣的歷史文獻研究成了時光機,讓我們看見17世紀(正是滿清入關前後)一個飽受地震、飢荒、洪水、搶奪與屠殺的山東鄉下,那是一個有別於歷史課本或電視劇的「中國印象」。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西畫先驅─民初留洋畫家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民初中國留學生是推動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主力,美術領域也不例外。留洋畫家引進的西方藝術思潮與創作技巧,大大改變中國的美術生態。這群留洋畫家以留法、留日者居多,兩者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此外,留洋畫家對歐洲正蓬勃發展的新興美術所抱持的態度,也形成中國西畫各流派的不同主張,促使中國美術大步邁向西化與現代化之路。

清末民初,康有為與梁啟超發表對西方美術師法自然的認同,[1]以及五四運動時大力提倡西化,呂澂與陳獨秀提出的〝美術革命〞,[2]並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3]一文,帶動學習正統西畫的風氣。在這之前,西方繪畫的技巧與透視概念僅用於外銷畫、月份牌及報刊雜誌插圖,被知識份子視為〝不入流〞的藝術。然而中國的遽變與西方文化的衝擊,藝術家們不得不正視西方美術。上海是當時接觸外界最頻繁的地區,各國租界即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場所;法國租界與日本租界更是西畫藝術團體與學校的主要分布區。[4]因此1910至1930年代興起一股西畫留學潮,便以法國與日本為學習對象。

本文將以幾位代表藝術家來比較留法畫家與留日畫家之異同,並分析在歐洲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影響下,這群留洋畫家作品風格之差異對中國西畫的影響,以回顧此一中國美術史之重大轉折時期。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美學課心得之二】基督信仰與美學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當涉入的知識層面越深,自我的省察也越深入,但同樣地,疑問也越多。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很想明白生命追求的目的是什麼?該如何實踐?當我選擇踏入藝術這個領域時,我要達到某種史無前例的成就呢?還是自我滿足就好?我所學的知識看似與我的信仰相衝突時,該如何釐清?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羅曼‧布魯克斯(Romaine Brooks) 生平與藝術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羅曼‧布魯克斯(Romaine Brooks, 1874-1970本名Beatrice Romaine Goddard)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外祖父是美國礦業鉅子,提供他們一家優渥的生活,然而家族遺傳使羅曼的母親Elle Goddard飽受精神疾病之苦。在羅曼出生不久後父母便離異,留下四個孩子,兩個姐姐(其中一位幼年夭折)、哥哥St Mar(也罹患精神疾病)和羅曼。母親總是帶著三個孩子、一群僕人和一堆行李遊走歐洲各地,羅曼除了渡假時住在外祖父的別墅,童年時光都是在飯店渡過的。

羅曼的童年並不快樂,6歲時被母親拋棄,由一位洗衣工收養;後來外祖父找到她之後便將她送進一所天主教學校;之後又被送進女修道院和女子貴族學校,都由於母親不喜歡她。羅曼曾說,她寧願母親精神病發作,因為她對那些「看不見的朋友」都十分客氣有禮貌。這些學校就讀期間,羅曼一直被校方是為叛逆的學生,但同時她的藝術天份卻逐漸被肯定。畢業之後羅曼前往巴黎學習聲樂,她決定逃離母親,便獨自到羅馬學習美術。她為了生活經費向管家請求資助,卻因此被強暴並產下一女。在羅馬La Scuola Nazionale學習繪畫時,羅曼也飽受性歧視與性騷擾,因為她是全校唯一的女學生。這些經歷使她對男性感到恐懼與厭惡,也是羅曼同性戀傾向的原因之一。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無米也樂










片名:《無米樂》
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製片:公共電視台
年份:2004年
片長:175分鐘


每次要看影片都不是很積極,常常劇情都打聽完了還是沒看過。自從我爸在廣播上聽到《無米樂》的介紹,尤其又是後壁人的故事,我就幫他借回來了(雖然也是拖了一個學期)。剛剛看完就覺得應該要發表一下心得,因為這實在太真實、也有太多值得省思的事。(你不點進來看我的網誌沒關係,但請記得認真去看《無米樂》,最好買回家看,再推薦親朋好友看!)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美學課心得之一】

進入大學以來,美學課真是十足的理論課程,需要非常清楚的頭腦吸收課堂上所講的各種理論。但是美學課也釐清了我對知識界的看法,原來人文領域有如此理性的一面,許多看似複雜的藝術問題、定義問題等等,透過這些理論──我不敢說很快──但至少可以慢慢找出答案,或者跳脫出來,從另一個角度檢視。同時,這個學期和幾位同學一起策劃與師大、台藝美術系的三校聯展,過程遇到許多問題,尤其我所負責的部份是關於策展理念、整理同學的作品自述以及座談會內容,每每聽老師提到藝術社群的關係就會想到我們的展覽。透過美學課的學習,對我個人真是獲益良多!因此我想結合理論與實際,就我所學、我所知的,和老師課堂上所提的互相對照。

開學時老師有提到,美學的問題核心是「藝術家在做什麼?」。「藝術家」一詞的定義在展覽過程中不斷被討論,有些人認為要從「藝術家」身份來界定:是先認定自己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即是藝術;還是先做出作品,再由他人認同而被稱為「藝術家」?其實我對自己是不是藝術家也不太確定;因為我是理論組的,在研究美術史的過程中,我也做作品,為的就是想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若是不了解創作的真正動機,只分析作品畫面、材質、技法就把她/他歸於某個流派是不合宜的。

雖然做創作,但對「藝術家」一詞有點承受不起,總覺得對創作不夠投入,也還沒能克服「創作是為了什麼」、「要做什麼」的焦慮。我創作的動機原是為了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發現創作並不是知識可以一學就會,也不是用言語就能教導的。它必須用整個生命的力量去觀察、轉化、創造,才能擠出生命的一滴精華。我頗認同「藝術家的生命就是藝術」的說法,因為「美」要用生命去體會,「作品」只是藝術家生命狀態的一種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