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3日 星期五

音樂劇《拜訪森林》



歌劇到二十世紀不如從前那麼盛行,從英國興起的「音樂劇」(Musical)傳到美國成了舉世聞名的「百老匯」(Broadway)音樂劇,許多電影、流行歌曲都從音樂劇中萃取元素。音樂劇是一種結合音樂與舞蹈的戲劇,它不同於歌劇的古典樂背景,音樂劇既有管絃樂團的配置與作曲手法,又加入流行音樂和爵士樂的元素,演員唱腔也不是義大利歌劇的美聲唱法,依照作曲家、導演和觀眾的喜好,從藍調到搖滾的曲風都可能出現在音樂劇中。


百老匯版的《拜訪森林》

「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原創是由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n)作詞作曲、詹姆斯‧拉派(Jamse Lapine)編導。史蒂芬‧桑坦是極富天份的作曲家,作品有《夥伴們》、《痴人大秀》、《小夜曲》、《太平洋序曲》、《理髮師陶德》和《西城故事》。在《拜訪森林》之前,兩人合作過《星期日與喬治同遊公園》(又翻作《璇宮畫坊》),講述以點描畫法聞名的新印象派畫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的一生和成就,以代表作《大宛島的星期日下午》為故事的發展主軸,探討藝術家的創作和生活的矛盾。雖然舞台設計很精緻,故事非常感人(或許是學美術的關係,頗能感同身受),然而《星期日與喬治同遊公園》步調過於沉悶、歌曲沒有太多旋律性、比較像是宣敘調,對一般觀眾而言,這個故事引不起太大的興趣與共鳴。

但是《拜訪森林》的迴響之大,是超乎大家想像的。史蒂芬‧桑坦與詹姆斯‧拉派重新組合了數個格林童話,使不同的故事人物有了交集。《拜訪森林》中,每個人帶著自己的期望與任務進入森林,他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標。在上半場結束時,大家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下半場開始,問題一一出現了,這些問題卻是人們自己引起的。整個故事都在森林中發生,角色們在森林裡看清彼此,也認識真正的自己。

這齣劇所探討的議題有很多,前半場是關於愛情、家庭、財富、權力、美貌等世人所嚮往的條件,經過各樣的驚險,小紅帽找到奶奶、傑克帶回金幣和生金蛋的母雞、灰姑娘嫁給王子、長髮公主和心愛的王子私奔、麵包師傅和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巫婆也獲的青春美貌,大家終於心想事成。看似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組合就這麼落幕了,心想果然是happy ending。但是進入下半場,才發現虛假的幸福背後其實是真實的人性。人因為無知、自私、貪婪才造成一連串災禍。

一陣天搖地動引發了衝突,原來是傑克殺了巨人,巨人的太太要來報仇。大家對於要不要把傑克交出來意見不一,爭鬧中甚至殺了人,有的人也被女巨人踩死。原本和諧的童話故事蒙上了恐懼死亡的陰影,也真真實實的反映現實的殘酷。有權勢的王公貴族(包括灰姑娘的繼母和姐姐們)早早準備逃跑,根本不把全城人民的生命安危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兩位王子耐不住穩定的婚姻生活各自尋找下一個目標,更不用說管理國家大事了。女巫自從換回青春美貌之後就失去魔法,因此對這場災難無計可施,她高傲地斥責眾人的愚蠢,便銷聲匿跡了。留下來的麵包師傅也想逃避,但他遇見他的父親,使他再度鼓起勇氣負起他當負的責任。小紅帽和傑克只是女孩和男孩,過去有親人可以依靠,如今全都死了,他們必須學著勇敢獨立才能面對困難。丈夫不忠的灰姑娘對富貴生活失望之餘,發現樸實的生活最適合自己。

這些留下來的人都是弱者,但他們是解救所有人的英雄。真正面對困難的人才能夠了解自己,在困境中成長,認真的活出自己。這是《拜訪森林》最重要的主旨:脫去童話、認識自己、面對現實。不過當中有許多對話點出人的各種軟弱,並流露真摯的感情。譬如王子說「我們從小只被教導如何有魅力、吸引人,並沒有人要求我們負責任。」又如女巫將長髮公主從小關在塔裡,只有她能接觸長髮公主,過度保護的結果是孩子厭棄她,而且無法面對現實環境。點出現今許多父母對孩子教養偏差的問題。在最後大家計畫要如何擊殺女巨人時,小紅帽提出質疑:明明是我們犯錯在先,而且巨人也是人,為什麼我們就能殺她?這讓我想到戰爭的意義,不就是為了一些無聊的理由,使人陷在仇恨與殺戮之中?但是大人在競爭中早已麻痺,倒是兒童看出這個問題。

《拜訪森林》會引起好評、票房大賣,不只是組合大家熟悉的童話,更是因為他描寫太多人性。在虛構的人物中,我們卻能看見一個個真實的人站在舞台上,是別人,也是自己。因此這個深具人生哲理的音樂劇獲得了東尼獎「最佳劇本」與「最佳詞曲」,是音樂劇的無上殊榮。

高中時我曾看過百老匯版的《拜訪森林》影片,對此劇印象極深,尤其飾演巫婆的柏娜黛‧彼得絲(Bernadette Peters),也就是在《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中飾演秀拉的情婦,她的歌唱技巧與表情、姿態真是精湛!而那說書人兼大野狼兼麵包師傅的爸爸在劇終謝幕時,他的身分令我們大吃一驚,一人分飾多角竟可以讓觀眾分辨不出來,太厲害了!

台灣版的《拜訪森林》

這樣優秀的戲劇在台灣演出,而且是學校的學生共同製作,從導演、演員、配樂、舞台設計等等都是由學生擔綱,讓我有些期待,重溫高中時的震撼與感動。看現場果真與看影片不同,除了聲光效果佳,擠在學校小小的舞蹈廳,與舞台上的演員更接近,彷彿就是身邊上演的故事。每個角色說的話就好像是對我說一般,親切又真實。

這次在學校演出的《拜訪森林》令我佩服的是,導演有這樣的志氣挑戰百老匯知名的音樂劇,全部照原創的安排,演員們也都以英文演出。雖然有人對這樣的卡司不以為然,但我仍然覺得看這場演出值回票價。一方面是看英文版的音樂劇現場演出就已經十分興奮了;再者,這些演員來自不同領域,並非專業出身,有這樣的水準,我覺得非常了不起。不論是咬字、音準、舞台技巧、肢體動作都表現的非常像DVD版的《拜訪森林》(當然還是沒有專業演員的功力,但是看的出他們非常用心)。

雖然《拜訪森林》的旋律不若安德魯‧洛伊‧韋柏的音樂來的優美動人,比較像是敘事性的音樂。但是,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主題旋律,讓演員現技的片段也少不了。譬如巫婆對她一手提拔長大的長髮公主要與王子私奔時,真真實實地唱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充滿了不捨與擔憂。當長髮公主心意已決要離開她,巫婆這時才擱下狠話要她別後悔。這段音樂寫的非常精采,巫婆從溫柔勸說到兇惡咒詛,充滿戲劇張力,是整齣戲最難擔任的角色。與百老匯的巨星柏娜黛‧彼得絲比起來,台灣版的巫婆音色就不夠飽滿,的確有些落差。

某些段落的音樂是會令人會心一笑的,像是兩位王子見面時,先是酷酷的眼神交會,然後就開始他們的「Men’s Talk」。對話中他們述說追灰姑娘和長髮公主的艱辛,一副為情所苦的癡情漢模樣,合唱「痛苦啊!……」的神情,以及王子唱長髮公主出場時必唱的旋律,真是讓我快爆笑出來了。當他們在度碰面時又唱起這段主題旋律,可是所追求的已經是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灰姑娘和長髮公主早已變成他們抱怨的對象了。

整齣劇從開頭三個場景的角色各自唱出心裡的願望「I wish……」,到結束時灰姑娘帶著小紅帽唱「每個人都要學著長大……」,音樂豐富了戲劇的內涵,伴隨角色的狀態呈現不同的音樂特色,觀眾也從看別人演戲到演自己的戲。這故事提醒我們:活在現實的社會當中,沒有人能離群索居生活,每個人都得進入我們共有的「森林」(社會)。在「森林」裡,人與人的互動會改變彼此的生活與價值觀。我們必須學習與人相處,重視別人的存在、尊重別人,而不是只把自己和所關注的人鎖在一個小世界中,好像童話故事裡的主角,照著自己的理想,有個美好的結局;其他人?不重要。

我覺得這齣劇寫的真摯感人,每句話都適那麼的真實,可看出編劇、演員 (不管是百老匯版或台灣版) 的誠懇。當年和此劇同時競爭的《歌劇魅影》留給觀眾的是愛情的歌,《拜訪森林》留給觀眾的則是思想如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對《拜訪森林》一劇的最後感想。


參考資料

1. http://web.my8d.net/x29df/woods.html
2.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6/rp-8906a/441.htm
3.《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原作Stephen Sondheim,導演Michael Brandman,演員Bernadette Peters、Joanna Gleason、Chip Zien、Tom Aldredge、Robert Westenberg。片長135分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