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德布西(Claude-Achille Debussy, 1862-1918)並不喜歡被冠上「印象樂派作曲家」的名號,但聽過德布西音樂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他的音樂就是有種朦朧美,極富詩意,延伸音樂的想像空間。在德布西的音樂中,透露著詭譎的氛圍,如同妖姬的歌聲,迷人又危險。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也是如此。受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對戲劇完整性的觀念影響,不間斷的樂曲使故事發展的更流暢連貫;加上德布西刻意降低旋律的重要性,觀眾更可以專注於劇情的高潮迭起。「劇」的地位開始躍居「歌」之上,或多或少影響二十世紀的電影配樂吧!
印象畫派與象徵主義
德布西所處的時空背景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他的作品受到當時藝文界盛行的印象派(Impressionnisme)繪畫與象徵主義(Symbolism)的詩作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它們的影子。因此,要了解德布西的音樂,就要先認識印象畫派與象徵主義。印象畫派
1874年,在巴黎第一次印象派畫家聯展展出的作品中,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的畫作《印象‧日出》被藝評家批評為模糊不清只有朦朧印象的作品,「印象派」一詞也因此成立。事實上,從1874年到1886年的八次印象派畫展參展畫家其實風格各異,但是受到光學研究理論的發展和攝影技術的發明,他們對繪畫有共同的要求,就是捕捉光影的瞬間變化及大氣感。因此他們運用不同色點的堆疊,營造出光影效果。其中,莫內更是終身支持此理念,堅持在戶外作畫。也因為要捕捉瞬間的美感,筆觸快速短促,作品尺寸通常不大。德布西會被稱為印象樂派始祖,就是他在音色的運用上,如同印象派畫家仔細分析色彩的成分,營造模糊、似真似假的氛圍。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盛行於1885年到1910年,從法國的文壇及藝壇發展出來的一種反實證主義及自然主義的思想。象徵主義者認為,實證主義太過於重視科學理論,而自然主義只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兩者都無法揭示藝術的本質。他們認為藝術應是人內心最深處的感受所產生的,帶有宗教的神祕性與原始的「性」的色彩,與十九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所主張的唯美並不相同。
象徵主義主要的發展在於文學和哲學,文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波特萊爾(Charles-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馬拉梅(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等;哲學方面則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除了個人與德布西有往來,他們的思想,更是深深影響了德布西的音樂內涵。
德布西樂風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1885年,詩人馬拉梅開始在巴黎公寓中舉辦「星期二沙龍」,這個藝術文化思想交流的聚會使德布西結交許多好友,包括薩替(Erik Satie, 1866-1925)、波納爾(Raymond Bonheur, 1861-1939)、魏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等等。德布西在這樣的思想薰陶下,很自然的結合了音樂與詩歌,最有名的作品《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lé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便是以馬拉梅的詩為題,後來還被改編為舞作,由俄國名舞者尼金斯基擔任牧神的角色,在舞蹈史上也有關鍵性的地位。
幾年前企鵝唱片配合黃金印象展,發行了一套三張CD加上印象畫派的解說小手冊,其中一張唱片就是德布西的管弦樂選曲,包含了《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海》、《夜曲》。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聽德布西的音樂吧(有意識地)!初聽之時,就覺得這音樂有別於以前聽過的古典音樂,有一種優美卻又詭異的感覺,大概因為受到東方音樂(甘美朗)和象徵主義的影響,好像是低沉的呢喃或是飄忽即逝的念頭。這些樂段時常被運用在一些廣告或戲劇上,因為它極富有想像性,對於所描述的對象,不論在音色上、節奏、氣氛都模仿的很像,讓人輕易的聯想到他所描述的主題。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德布西唯一創作的歌劇,然而,他並不因量少而質差。在這齣愛情悲劇中,德布西也應用了其特有的曲風,表現出一個神祕的國度、神秘的女子,與神祕的愛情,每個角色所說的話也都隱含著深意,完全符合象徵主義那若隱若現的隱晦美學。整齣歌劇沒有華麗誇張的音效,但是在寧靜的背後卻是強烈的情感彼此衝撞著。
這齣歌劇瀰漫著黑暗、陰鬱的氣氛,場景幾乎都是暗昧的,從一開始的森林、城堡、房間、洞穴、和佩利亞斯的葬身之處,與梅麗桑德離開人世的房間,都是昏暗的,時時刻刻暗示著悲傷、絕望與死亡的信息。在這了無生氣的國度裡,充斥了衰老、疾病、飢荒、貧窮與死亡,上至國王,下至百信性,皆是如此。原以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兩個年輕人可以帶來一些活潑的氣息,但是那被禁止的愛,使他們不能光明正大的相戀,這種壓抑,更加增這故事的悲傷氣氛。
「水」是貫穿全劇的關鍵。這水包含了池塘、深井與濃霧瀰漫的海。「水」應該是生命的泉源,池塘應該滋潤森林;水井應該供人飲用止渴;海應該遼闊翻騰。但是《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劇中的池塘有著梅麗桑德悲傷的過去;水井藏著秘密的背叛;海上的霧使船迷失方向,步入死亡,與一般人對「水」的印象大相逕庭。他們都深不可測卻危險又迷人,如同梅麗桑德,美麗、神秘、柔弱、憂鬱又充滿魅力。
整齣歌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互吐衷情那一幕,原本像是兒戲的情感變成了濃烈的愛情。當他們發現哥勞帶著劍、監視他們相擁吻之時,他們決定一同赴死,因為對愛情的渴望已經勝過他們生命的價值。只不過,令觀眾感到失落的是,最美的,竟然是男女主角因為愛而造成的死亡。美麗與哀愁,或許就是悲劇構成的元素。
這是德布西結合戲劇和音樂的精妙之處,一反過去的喧囂繁瑣。我覺得他創作音樂是經過很縝密的思考,並不是一味照著既有的音樂章法作曲。所有的樂器配置都重新處理過,讓音色宏亮的樂器演奏低沉的音域,音色較清脆的樂器也變的黯沉。在細緻的音色中,可以嗅到濃郁到令人窒息的濕氣、香味與情緒,有些慾望正在暗中浮動著。
因為有這樣的音樂,戲劇中人物的情感得到宣洩,觀眾在音樂的引導下,內心跟著主角的情緒波動,彷彿置身在戲劇裡,達到戲劇最佳效果。源自於華格納對歌劇的看法,經過德布西的思考與創作,使這齣具有象徵主義精神的法國歌劇成為一個特例、一個異數,不曾有人這麼寫歌劇的,並且使其在歌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在劇情、人物性情與音樂上是風格一致的,整部歌劇所營造的就是一種氣氛:黑暗中隱隱透路一絲光芒/希望,仔細尋覓卻又是一片昏暗,似乎那些愉悅與盼望只是幻影。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相交之際,德布西、印象派、象徵主義的出現,表現當時法國,特別是巴黎,人心的狀態。中產階級興起,人人享有自由與權利。休閒,是最明顯的例子。巴黎人有充分的時間,泛舟、散步、跳舞、看歌劇、上咖啡館、嫖妓,在繁華的表象下,是一個個虛空的心。人們陷在迷惘中,看不見未來的出路,看不見希望,只好鑽進自己想像的幻境中,沉醉。
藝文界所宣示的宗旨,帶給人虛幻之美;而德布西這名字就緊緊與朦朧迷茫的印象派結合在一起,給今天的我們,是美,也是墮落。
參考資料
- http://www.esth.net/art/article.php?id_article=86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 http://www.geocities.com/samuel_1129/sam_mp16.htm
- 《德布西:印象樂派大師》,音樂大師雜誌,第42期,台北:巨英國際公司,1997。
- 《歌劇對白解說2》,邵義強,台北:樂韻出版社,19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