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湯瑪斯‧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在書中宣稱:抹平的世界已經來臨!他從1990年至今的政治、科技、產業現象分析歸類出十項剷平世界的因素,也就是他所說的「推土機」。在這些推土機的交互作用下,世界趨於扁平化,全世界勞動人口的起跑點似乎越來越接近:印度、中國和其他上一世紀還處於開發中的國家,如今憑著勞工低工資、高品質優勢與已開發國家一齊競爭。作者以美國人的觀點,試圖為美國企業和美國勞工在這「平坦」的世界找出一條出路。然而這真是一個「平」的世界嗎?
在〈勞斯萊斯還算是一家公司嗎?〉一章中提到,早在十九世紀,馬克思就已預見資本主義會帶來這種抹平世界的強大力量。1848年發表的《共產宣言》就曾預言資本主義的力量會打破國界的限制,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單一市場;屆時任何宗教或政治力量已無法掩蓋此一事實,而無產階級便會興起大革命。作者訪問政治學者山達爾 (Michael J. Sandel) 時,山達爾指出:這樣一個抹平的世界除了有可能形成無產階級革命之外,我們所倚靠的國家、宗教、文化、習慣...這些價值也會漸漸消失,然而這些價值正是我們身分認同的依據,藉此我們得以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當我們要擁抱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好處時,是否考慮到這些問題?我們真的能放下這些「傳統」而作為一位純粹的「地球村村民」嗎?顯然不能。當我們看韓劇時,從理性認知上會知道這是韓國的戲劇;但是就情感上,或是民族認同上,我們會從劇中人的生活模式、穿著、飲食習慣、說話的方式等等認出這是韓國的文化、韓國人的民族性。同樣的,日本家電、美國麥當勞、東南亞外籍勞工…這些字眼總是伴隨著某種刻板印象出現。即使這種刻板印象在我們這一代已有所轉變、似乎沒有上一代強烈,然而世界再怎麼平,它還是會存在的。
全球化時代,關於「傳統」,我們要保留什麼、淘汰什麼?從《世界是平的》觀點來看,去留的標準在於是否阻礙世界抹平,而書中認為最大的阻力是民族國家。如果全球化的理想是單一市場,公平競爭,那麼最好所有參賽者都具備一樣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這樣可以省去許多觀念上的衝突和習慣上的摩擦。我認為全球化雖然讓不同族群認識彼此的文化,但並不能同化所有人的價值觀與文化觀 (甚至是意識形態)。即使美國在世界各地大力推廣其消費文化,仍不能令世界所有人認同。那麼這些相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如何在全球化社會中並存呢?
「多元文化」伴隨著網路資訊傳播出現;過去封閉的世界頓時湧入太多資訊,我們才發現世界原來有這麼多種樣貌。先知先覺者便趁機先輸出自己的文化,以獲得商業利益或政治利益;而後知後覺者則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發現自己既有的文化傳統開始流失。世界文化的版圖遂出現「強者」、「弱者」之分。弔詭的是,強勢文化遍行全球之時,強國也不希望弱勢文化完全消失,只要保持弱勢的狀態就好。這種心態下的「多元文化」其實是「異國情調」的另一個代名詞。
「異國情調」最興盛的時期莫過於十八、十九世紀,歐洲人從東方的探險者變成殖民者的這段歷史。「異國文化」的存在是為了彰顯本國文化之強盛,而被殖民者或是弱勢文化的人民,則利用「異國情調」想讓強盛的西方世界對自己印象深刻,進而塑造出西方人期待的「異國情調」來取代自身的文化。例如萬國博覽會上日本所展出代表日本的工藝品並不是日本人民所用的器具,而是依照西方人所喜愛的樣式製造的,此後日本工藝就是以這種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非洲樂手選拔也是一例。1950年代非洲音樂開始節目化、舞台化;西方的星探在非洲各地尋找「具有非洲特色」的樂手;而參賽者則賣力地表現這些星探們所想要的「非洲音樂」樣貌,以藉此離開非洲,脫離貧困。這些參賽者多半是鼓手,因此外界對於非洲音樂的認知即是節奏性很強的鼓樂。然而再非洲的傳統音樂中並不只有鼓一項樂器而已,但是在文化與世界接軌的時候,反而和真實的生活切割了。那麼,保留下來的是誰的傳統?
如今台灣政府大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想藉由「文化」取得商機。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特色,最好是從「傳統文化」取材。問題是,要採取什麼文化作為創意的源頭?撇開意識形態不談,我們看待台灣的「傳統文化」是抱持什麼心態?我認為現在我們所認知的台灣傳統文化和我們是很疏離的,尤其是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一代。在博物館所陳列的展覽品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東西;麥當勞之於我們可能更親切。這種情況下,要如何從傳統文化取得創新?我們是否不知不覺中以戴起西方「異國情調」的眼鏡來看待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在台灣耆老們的眼中是否是真實的?這些問題都有待釐清。
當世界被剷平之時,我們除了要獲得經濟上的好處外,還有許多非商業價值是我們該認真思考的。要不要民族認同?要不要保留傳統文化?保留傳統文化的目的應該不止於觀光帶來的收入。如果世界真要多樣化,那我們就不能以強勢文化 (西方) 的眼光來看待自身文化,否則我們只是在「多元文化」的假象下欺騙自己。誰知道西方體系外的文化可以創造多少價值呢?因此文化認同還是有其重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除了學校教育,政府也應該鼓勵媒體宣傳傳統文化的價值。但是要注意的是,應避免這種文化認同淪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工具,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的民族自我膨脹而忽略外界局勢,成為井底之蛙。對於未來文化創意產業最有競爭力者,我想這是最基本應有的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