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時老師有提到,美學的問題核心是「藝術家在做什麼?」。「藝術家」一詞的定義在展覽過程中不斷被討論,有些人認為要從「藝術家」身份來界定:是先認定自己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即是藝術;還是先做出作品,再由他人認同而被稱為「藝術家」?其實我對自己是不是藝術家也不太確定;因為我是理論組的,在研究美術史的過程中,我也做作品,為的就是想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若是不了解創作的真正動機,只分析作品畫面、材質、技法就把她/他歸於某個流派是不合宜的。
雖然做創作,但對「藝術家」一詞有點承受不起,總覺得對創作不夠投入,也還沒能克服「創作是為了什麼」、「要做什麼」的焦慮。我創作的動機原是為了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發現創作並不是知識可以一學就會,也不是用言語就能教導的。它必須用整個生命的力量去觀察、轉化、創造,才能擠出生命的一滴精華。我頗認同「藝術家的生命就是藝術」的說法,因為「美」要用生命去體會,「作品」只是藝術家生命狀態的一種呈現。
那麼誰是藝術家呢?每個人都透過不同的方式在展現自己的生命,如果生命是藝術的話,是不是任何人都是藝術家?那麼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工作者和一般大眾的差別在哪?應該還是有差異的。透過藝術創作,不論是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文學,有些作品真的能帶給我美的感受,如果把這些東西從生活中抽除,我想生命應該會乾渴而枯竭吧!至於什麼是「美的感受」我無法解釋,但或許以Sheppard的方法,將「什麼是美的感受」改成「如何感受美」,更能了解「美的感受」的問題,也比較容易實踐。
例如聽音樂會,樂曲帶給我的感動和演奏者的姿態神情所傳達美的感染力,我無法說明清楚以至於讓人與我有同樣的感受。但我為何覺得這場音樂會很棒呢?當我聽到某些旋律時,它勾起我某種記憶,或者產生某種聯想,以至於這場音樂會予我不只是聲音,更從我的經驗產生許多畫面,甚至是情節。所以這是一場充滿豐富意象的音樂會,而且是和我自身有密切關聯的。它所產生的愉悅感便驅動我進行下一個美的感受。
談到美學特質是一根源性的實踐反省學,其所包含的的內容是「追求最優價值」以及「體現原動力」,這種「最優價值」就是「美」。過去曾有老師提到:美有藝術美、人格美、自然美、社會美、宗教美、科學美等等。「美」含藏在所有人類活動之中,人們在這些活動裡得到成就感、喜悅感、滿足感,成為此活動繼續前進的動力,人類文明就是由這些活動建立起來的。雖然每個時代的審美判斷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心中一定有「美」的概念,它就是生命的原動力,具有最高的價值。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美式形而上的,然而它既是根源性的,也是普遍性的,能夠具體實踐且切己的。我對於老師提出美學是「實踐反省學」感到非常新奇,因為踏進美術的領域,從來就沒有人告訴我「美」是什麼,對「美」的概念模糊籠統,和那種「心裡清楚明白只是無法言說」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漸漸體會到「美」必須親身經驗、身體力行,即使無法言說卻是可以體會的。而且「美」不但可以感受,也能給出。實踐的方法就是活出心中的理想美,透過具體的作品或是生活態度,都能夠向他人傳達我們心中的美。
但是「美」有沒有等級之分呢?每個人對美的價值認定不同,例如普普藝術有許多現成物圖像的挪用,反映非常生活化的題材,因此有人認為它的藝術層次比較低。但是普普風格至今仍受歡迎,其作品也被美術館收藏,我相信這價值是藝術家生命所賦予的。安迪‧沃荷就曾說,他期望自己是一部複製機器,因為他認為「數大就是美」,所以他很認真的賦予商業化產品美感,而人們也確實從他的作品感受到商業的愉悅氣氛。不過我們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剛開始會有「不成熟的作品」,那也是我們很認真表達心中想法的創作,有時候甚至認為自己做的不錯,但往往受到不太好的評價,是為什麼呢?當我們又繼續創作,再回過頭來檢視以前的作品,發現它真有不完善、不成熟之處,的確無法傳達出我們內心的想法。因此我認為人心中的「美」會隨著生命的成長而改變,所以是因人而異的。
藝術批評更務實,透過「描述→詮釋→評價」的過程,讓人對「藝術」有明確的看法。當代藝術批評的重點:
- 由立法者(單一評價)轉為詮釋者(多元評價)
- 由What(定義問題)轉為How(態度問題)
- 由智思轉為實踐的驗證
這又是一個新的看法。過去我很在乎老師的評價,因為他們作品看的多、創作經驗豐富,而我所受的教育又比較偏向單一化思考,也就是只有一個標準。即使我知道還有很多標準,但我寧願相信老師說的。然而我發現老師們的詮釋往往不是我心中所想的;或者他們彼此之間有不同看法,當我以他們的評價為標準時,便造成創作上的焦慮困境。但是當我把他們的評價當成一種參考,一一分析他們每句話的意義:哪些是我有意識到的,哪些是我沒意識到的,哪些根本不符合我所想表達的,然後與內心的「理想美」相比對。如此一來,便可得知我現在的創作狀態。
Sheppard提出的新方法應該算是我最大的收穫了!因為我常常為「定義」問題所困,但若不定義它就很難進行下一步的分析與判斷。如今她把這個問題轉了一個方向,從態度面著手,反而更具體、更切合所要討論的東西。因為「定義」不就是為了「實踐」嗎?轉換成態度問題後,就直接切入實踐的步驟,定義就不那麼重要了。老師在課堂上舉看作品的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如果觀賞者和創作者的態度不相等,那麼批評就不成立,更不用說「產生共鳴」。反過來說,創作者的態度若是不夠認真,那麼批評的意義就不大了。
既然是態度問題,就必須透過行動來展現,我覺得這是好的,而且切合這個時代的狀況。後現代價值觀混亂,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的人,並沒有建立個人的價值觀,常常不知道要依據什麼來行事,也不太清楚為何創作,大部分的人還是停留在情緒的發洩上。因為沒有明確的價值判斷,情緒就成了最切己的部份,創作皆由此開始。一旦創作變成態度問題,「如何創作」就變得很具體,只要嘗試一些方法(如媒材、技法的使用)、一些創作模式(如集體創作),便能體會「什麼是創作」,也能夠決定是否要繼續創作。這種逆向操作的方式除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更能建立起個人的價值觀。
在整學期的美學課程中,我看到知識界的新樣貌,它提供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面對事物的態度。從前沒有接觸過如此有系統有有點生硬的理論,有時聽老師講解也不能馬上明白,但不管理論如何複雜深奧,最終仍要實踐出來。其實我們日常許多的行為、想法都可能被歸於某種理論,只是我們並不知道,而學習這些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實踐」。美學課(包括老師在課堂上所舉的有趣又感人的例子)讓我重新反省生活的態度和生命目標,我想我應該要用更開闊的心胸接受新的事物,認識它、分析它、評斷它,然後用生命活出「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