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閱讀《婦人王氏之死》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婦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 是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著作。嚴格說來,這是一本關於明末清初中國鄉下地方的社會史研究,但是作者研究的動機卻很奇特,他從一本地方史料《郯城縣志》中發現一件案子,試圖重現當時郯城人的生活:一位與人私奔的有夫之婦幾年之後被送回丈夫身邊,不久被發現棄屍路旁。於是,無趣的歷史文獻研究成了時光機,讓我們看見17世紀(正是滿清入關前後)一個飽受地震、飢荒、洪水、搶奪與屠殺的山東鄉下,那是一個有別於歷史課本或電視劇的「中國印象」。


在推導婦人王氏死因之前,史景遷採用了三部主要文獻,一是由郯城一位仕紳主編的《郯城縣志》,忠實記載了幾十年間郯城縣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二是曾任郯城知縣的官員所著的《福惠全書》,這是一本教導低階層官員如何妥善治理地方又能與中央政府互動良好的書籍,其中記錄這位官員辦此案的詳細經過。第三本就令人訝異了,這位歷史學家竟然採用《聊齋誌異》為重要文獻!這本被當作中國鬼故事經典名著的著作是蒲松齡在郯城鄰近地區蒐集的一些軼事,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所寫成的,內容不盡然是事實,但卻能真實反映當地人的思想與生活經驗,是這本書好看的一大主因!

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導致災禍連年不斷,當時的郯城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窮困造成的悲劇隨處可見。在這本書裡幾乎看不到榮華富貴與享樂,其中探討的財產、權力、性別、道德也與知識份子無關。史景遷一步步地從環境因素探討到社會因素,最終發現王氏的死因是長久以來深植在中國農民心中的道德觀。即使這本書的研究對象不是郯城(在看這本書之前甚至不知道「郯」唸作「ㄊㄢˊ」),它所反映的仍是中國幾千年來以農為本的庶民生活與精神思想。

「寡婦」與「貞節牌坊」是史景遷想討論的一個主題。相較於當時的道德觀、價值觀、婦女地位、教育程度以及女性情慾的自主性,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實在太遙遠,但她們卻真實地存在了幾千年。我們印象中的中國歷史往往是政治史,為了考試而讀的那些制度、地理、文化背景與我們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然而歷史重現在眼前時,才會意識到這些文字背後有成千上億的人以各種方式活著,如同我們現在正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活著一般。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過去的人類如何生活,歷史才會對我們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