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5日 星期五

NSO尼貝龍指環(一)

   
原本期待是一齣令人震撼的歌劇,但是今天演出的表現和我原先的期待有一些落差──沒什麼設計的舞台、整個樂團就佔了前大半的空間,原本還想說也許節目開始樂團的位置會下降什麼的(雖然沒有看過這種先例),但是從頭到尾他們一直都在那裡。背後掛的兩片大銀幕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演員活動的範圍縮小了,在這麼小的空間要釋放華格納歌劇的力量實在很難。


在每一幕開始就把描述音樂主題的文字都投影上去,令我有點訝異,一般人看戲前都會大致瞭解它的內容或主題,演出時透過表演者的詮釋,各自體會戲劇所要表達的意境,多了這些敘述反而干擾觀眾的想像力。可是最嚴重的問題是,台灣的歌者全都看譜,這和從國外請來的演唱家形成很強烈的對比,雖然這些演唱家有很多演唱華格納的經驗,語言上也比較沒問題,但是國內的演唱家除了少數幾位偶爾背一下歌詞、和其他演員互動,大部分還是像在開演唱會而不是演戲。

總而言之,這比較像是一場音樂會,光用聽的或許還會覺得不錯;如果說它是歌劇,那真是大失所望!整體的視覺效果很糟,服裝、燈光、背景、舞台設計沒有一慣性。在一片布廉都沒有的情況下,觀眾就看著工作人員在台上跑來跑去,譜架和服裝的設計都阻礙了演員的肢體表達,連劇情都要看兩側的歌詞翻譯才懂,戲劇該有的要素幾乎都沒有了。而華格納的歌劇之所以聞名於世,就是因為他不想讓歌劇流於音樂的形式,他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戲劇,一個使觀眾完全融入的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