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十議》集結巫鴻自2006至2007年,為《讀書》雜誌撰寫專欄的十篇文章,談論他對藝術史學科當今發展的觀察與心得。
"Ten Discourses on Art History" collected ten articles that Wu Hung wrote for the special column in "Du Shu" magazine from 2006 to 2007. These were his observ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art history.
一 〝美術〞小議 The discussion of "mei shu"
巫鴻藉由此專欄「美術縱橫」的命名,試圖找出一個能夠充分詮釋目前美術史發展現象的詞彙。文中探討了「美術」、「視覺文化」與「圖像」的來源與定義,尤其是以西洋美術為基礎所建立起的藝術史學科,如何在觀念和方法上選用精確的詞彙,對應中國美術的種種現象。
By naming the special column "mei shu zong heng", Wu tried to find a word to fully explain current development phenomenon of art history. In this article, he investigated the origins and definitions of the terms "mei shu"(fine art), "visual culture" and "tu xiang"(image), and how to choose the accurate word on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correspond the phenomenons in Chinese art, especially from the subject of art history which based in western art.
儘管古代漢語很少使用「美」來形容藝術品,而且自宋代以來的藝壇主流文人畫派推崇「在意不在形」的非感官經驗,然而在二十世紀初革命革新的背景下,中國學者們採納轉譯自日文的「美術」一詞來代表西方語彙 "art",在當時相當具有政治性和現代性的意義。但究竟「美術」是否可以涵蓋中國藝術自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卻少有人探究。
The Chinese word "mei" (beauty) was rarely used to describe art work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literary school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art since Song dynasty appreciated the non-sensory experience that "artistic moo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hape". In the background of 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Chinese scholars borrowed the term "mei shu" from Japanese to represent the western word "art". It had considerable political significant and modernity at that time. But now, few people really probe that is the term "mei shu" suitable to include all the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art from ancient to nowadays or not.
巫鴻也承認,即使在西方,美術史本身的定義也不是固定而明確的,特別是近二、三十年新一代美術史學者對過去美術史研究的批判,他們從關注風格演變轉向對藝術品本身及其參與者和時代背景文化的分析研究,認為所有作品及觀念(包括「美術」fine art與「藝術家」artist等)都是在特定時空下的歷史現象。
Wu also recognized that even in the west, the definition of art history itself is not constant and clear.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the new generation scholars' criticism of the art history study in the past, show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cus on the style evolution to the attention to artwork itself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articipants and culture background. They recognized all the works and concepts of art (including "fine art" and "artist") are historical phenomenons under particular time.
對美術史學科的重新檢視,使更多的視覺材料都成為美術史研究的對象,這些視覺材料遠超出過去對「藝術品」的認知,因此「跨學科」也成為近年來美術史研究的現象。此現象反映的一體兩面是,研究者定位及美術史學科的定義日漸模糊,但同時視覺形象成為各學科交匯互動的平台,能激發出新的議題和研究方法。
The review of art history made more visual material became the study object of art history. These visual material are far beyo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work" in the past, an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tends to be interdisciplinar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wo sides of this status, one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searcher and the definition of art history become more blurred, but in the other hand, visual image also becomes a platform for subjects interacting that stimulates new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在此巫鴻提出「視覺文化」一詞,試著描述當今的藝術史研究。他指出一派學者認為「視覺文化」可以擴展美術史的範圍與內涵,而更多學者則認為「視覺文化」與「美術史」是範圍有重疊但卻各自屬於不同的學術領域。巫鴻個人的觀點是,對視覺的研究興趣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在中國美術中,並不是所有作品都是為了「觀看」而做,例如敦煌壁畫、墓葬藝術、古代禮器都有其創作的目的,但不是為了給人觀看。因此他認為「視覺文化」並不適合套用在所有美術史的研究對象上。
Here Wu Hung tried to use the term "visual culture"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of nowadays art history research. He pointed out some of scholars agree the using of "visual culture" expands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art history, while more scholars regard visual culture and art history just overlap in some part but belong to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essentially.
至於「圖像」與英文的"image"意義相仿,指人物形象的複製與再現。但巫鴻認為「圖像」一詞的涵蓋性更有限,只適合用於有寫實風格的繪畫與雕塑,卻無法處理風格以外的研究範圍。另一方面,「圖像」強調的是視覺形象,然而今日的美術史研究對藝術品的材質、呈現形式的關注更勝以往,因為透過這些非圖像的訊息比圖像更能決定藝術品的社會性、精神、文化與經濟價值。
As for "tu xiang", the meaning is similar to the English term "image", means the redu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figures or objects. But Wu Hung thought the inclusiveness of image is more limited only for realistic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while it can't solve other problems except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image is for visual image only but today's art history studies interest the materials and displayed forms of art works more than before, because these non-visual messages are more helpful for deciding the social, mental, cultural and economical values than image.
本文與其說是為當今美術史研究尋找代表性的詞彙,倒不如說是澄清美術史與現今流行的「視覺文化」研究和「圖像」研究之區別,讓讀者重新思考美術史研究的對象仍有範圍限制,然而研究觀點與方法早已突破以往單向直線的歷史觀。
This article is not so much looking a representative word for today's art history study, while it is more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today's popular study of "visual culture" and "image". It makes readers rethink that the objects of art history study are limited, however the study ideas and methods have already exceeded the previous one-way linear view of history.
Deep in the Forest
This is Gisele's blog.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有關中國陶瓷的影音資料 Some Videos of Chinese Ceramics
製作藝術節目最知名的電視台莫過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許多富含教育性的優質節目陸續做成DVD,適合愛好者收藏,或用於教學,能讓人在短時間內擷取藝術精華,進而引發學習興趣。近年來亞洲國家隨著教育水準提升和經濟發展,電視台也開始製作亞洲藝術相關的影集,有了當地的研究資源並結合國際製作團隊,這些節目的內容也相當引人入勝。這裡要介紹幾部有關中國瓷器和外銷瓷的影集,透過不同團隊的詮釋,也可以比較各國的學術觀點以及特別的獨家內容,也不失為入門者的捷徑!
影片名稱:【瓷魂】
發行:香港
年代:2013年
導演:麥啟聰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QygnV3iMg
影片名稱:【China‧瓷】 《青花瓷的故事》(上集)、《為瓷瘋狂》(下集)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13年
片長:約100分鐘
導演:徐歡
參與學者:Jessica Harrison-Hall, Aileen Dawson, Luisa Elena Mengoni, Hilary Young, 秦大樹, 楊桂梅, 林業強
影片名稱:【南海一號】 第一集《南海沈船》、第二集《歷史密碼》、第三集《浮出水面》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12年
片長:各約55分鐘
導演:劉文
影片名稱:【瓷魂】
發行:香港
年代:2013年
導演:麥啟聰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QygnV3iMg
影片名稱:【China‧瓷】 《青花瓷的故事》(上集)、《為瓷瘋狂》(下集)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13年
片長:約100分鐘
導演:徐歡
參與學者:Jessica Harrison-Hall, Aileen Dawson, Luisa Elena Mengoni, Hilary Young, 秦大樹, 楊桂梅, 林業強
《青花瓷的故事》(上集)
《為瓷瘋狂》(下集)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12年
片長:各約55分鐘
導演:劉文
第一集《南海沈船》
第二集《歷史密碼》
第三集《浮出水面》
影片名稱:【台北故宮】第四集 《釉彩千年》、第五集《瓷中繁花》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09年
片長:各約45分鐘
導演:周兵
參與學者:楊欣, 耿寶昌
第四集 《釉彩千年》
第五集《瓷中繁花》
影片名稱:【Journey in Time】History of Chinese Porcelain
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代:2009年
片長:各約45分鐘
History of Chinese Porcelain
影片名稱:【China 世界陶瓷紀行】全六集
發行:南韓KBS電視台
年代:2004年
片長:345分鐘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植物獵人》──英國殖民時代下的奇花異草傳播史
![]() |
Toby Musgrave, Chris Gardner and Will Musgrave, The Plant Hunters: Two Hundred Years of Adventure and Discovery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Seven Dials, 1998. |
![]() |
《植物獵人》 達‧托比‧馬斯格雷夫,克里斯‧加德納,威爾‧馬斯格雷夫合著 台北:高談文化,2006。 |
在寫大學畢業論文時,曾蒐集一些有關西方的植物圖鑑的相關資料。這種以單獨植物物種為描繪對象,並含有植物學名等文字的繪畫形式,在西元六世紀的修道院草藥圖譜中已出現。隨著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與收集奇珍風潮興起,以及歐洲啟蒙運動帶來知識系統化的觀念,植物學家以歐陸本土的植物,加上新大陸、非洲、亞洲、太平洋島嶼帶回的新物種,建立植物學的百科全書。
本書作者經營園藝事業,書中著重植物獵人與其贊助者的關係,這些贊助者從早期的英國皇家園林「邱園」(The Kew Garden)、皇家園藝學會(The Horticulture Society),到苗圃公司及其他地區的植物園,當然也少不了渴望在自家花園種植奇花異草的富人們。贊助者的改變,可看出商業推動植物學發展的力量不容小覷。
除了贊助者以及植物獵人引進的新品種,作者的寫作方式主要描述植物獵人的生平及採集事蹟,是一本頗富感情的書。有些紀錄相當精彩,彷彿跟著這些探險者的腳蹤深入異地,當他們翻山越嶺終於找到要收集的植物時,你可以體會到他們的興奮之情!你也會很想一一地上網google這些植物到底有甚麼驚奇的樣貌,讓英國人為之瘋狂。當然書中的描述有時帶有一些英國本位的驕傲,相信大部分的參考資料是來自於這些大英帝國強盛時期植物獵人的著作 (我看的中文本並沒有註明參考資料來源)。
當我閱讀這些植物獵人的經歷,不禁想到與此同時,也有許多殖民地、新大陸、遠東國家的藝術品、歷史文物等,陸陸續續地進入歐洲私人收藏中。不像植物採集是基於建立知識和生活應用,逐漸傳播廣為人知,並且帶來了景觀、醫療或食物的革命;掠奪而來的文物與藝術品則成為少數人的賞玩之物,象徵著擁有者的文化優越或是成為炫富的工具。今天我們可以隨時欣賞各種外來品種的植物,也許就在附近公園,也許就在書桌前,但它們的來歷可能是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呢!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原住民觀點
這禮拜參訪了位於新店溪旁的溪洲部落,這個部落近年來出現在網路新聞等媒體上,是由於拆遷事件而與台北縣政府抗爭。
沿途行經小碧潭捷運站,看到一排排正在興建的大樓和原有低矮的老社區形成相當大的景觀落差。
沿途行經小碧潭捷運站,看到一排排正在興建的大樓和原有低矮的老社區形成相當大的景觀落差。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藝術家身份之於創作
很久沒有來這裡更新文章了,這裡轉貼一篇最近的上課心得
從殖民/被殖民的觀點來談台灣原住民的創作,是新藝術史的一種觀點,新藝術史是相對於風格研究和圖像學這種所謂傳統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它把社會學、經濟學、語言符號學、政治學、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以及近年來流行的文化研究與藝術史結合,企圖對作品做出作品本身以外的詮釋。盧老師在國立博物館工作,她的觀點自然涉及了政府的族群政策、博物館觀點、策展機制和藝術評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她談到拉黑子的創作歷程,我腦中立刻聯想到美國畫家歐姬芙 (O'Keefe),她畫了不少巨幅油畫,內容都是花朵的核心,當時藝評家們認為她的畫作充滿了女性意象,或有甚者認為歐姬芙藉由花來表現女體。與此同時,美國的女性主義者注意到歐姬芙的畫風,於是便賦予她"女性主義藝術家"的稱號。歐姬芙本人對此相當不滿,始終沒有接受這樣的稱呼。可是現今很多的藝術史還是把她定位在"女性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藝術家"來看待她的作品。對歐姬芙而言,她就是藝術家,而她的創作就是藝術品,這無關乎她是不是一位女性,而她的創作也不是為了要表達女性主義的訴求。
從殖民/被殖民的觀點來談台灣原住民的創作,是新藝術史的一種觀點,新藝術史是相對於風格研究和圖像學這種所謂傳統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它把社會學、經濟學、語言符號學、政治學、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以及近年來流行的文化研究與藝術史結合,企圖對作品做出作品本身以外的詮釋。盧老師在國立博物館工作,她的觀點自然涉及了政府的族群政策、博物館觀點、策展機制和藝術評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她談到拉黑子的創作歷程,我腦中立刻聯想到美國畫家歐姬芙 (O'Keefe),她畫了不少巨幅油畫,內容都是花朵的核心,當時藝評家們認為她的畫作充滿了女性意象,或有甚者認為歐姬芙藉由花來表現女體。與此同時,美國的女性主義者注意到歐姬芙的畫風,於是便賦予她"女性主義藝術家"的稱號。歐姬芙本人對此相當不滿,始終沒有接受這樣的稱呼。可是現今很多的藝術史還是把她定位在"女性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藝術家"來看待她的作品。對歐姬芙而言,她就是藝術家,而她的創作就是藝術品,這無關乎她是不是一位女性,而她的創作也不是為了要表達女性主義的訴求。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研究所
昨天和廖老師討論到目前研究所的問題,心裡蠻感慨的。原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目標──一個沒有願景的研究所和一群如瞎子摸象般的學生。自由,是北藝大最大的特色,對學術研究來說也十分難能可貴,但是沒有交流、每個領域畫地自限,老師如此,學生亦然。與其說給我們多元的選擇,倒不如說是放牛吃草。學長說一開始滿腔熱血考進這個研究所,一兩年下來,大家都冒出休學的念頭,讓人心灰意冷。我想是太孤單了吧!不是沒人了解的那種孤單,而是冷漠。明明藝術是豐富的、極有魅力的、它所連結的世界是那麼的廣闊,為什麼一踏進去反而越來越枯竭空虛呢?沒有對話就沒有啟發,沒有啟發性的研究只不過是資料整理罷了!有時候就是嚥不下那一口氣: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們不行?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Magos a rutafa
突然想起一首高中合唱團唱過的歌,這首歌名叫做 Magos a rutafa (有翻譯作《高高的芸香樹》)。這是由東歐的民間歌謠改編的合唱曲,四部女聲清唱,是我唱過最有印象也最有挑戰性的曲目之一。(後來靠這首歌拿了全國合唱比賽第一是外話~)
不過從前唱的時候雖然很喜歡它的合聲和節奏還有強烈的戲劇張力,但是一直不太清楚歌詞到底在說什麼,依稀只記得老師曾提過一群女孩和絲帶啊、珠珠啊、樹啊還是草的。剛才找到一篇論文,剛好很詳細完整地提到這首作品,下面就借花獻佛地引用一下囉!
不過從前唱的時候雖然很喜歡它的合聲和節奏還有強烈的戲劇張力,但是一直不太清楚歌詞到底在說什麼,依稀只記得老師曾提過一群女孩和絲帶啊、珠珠啊、樹啊還是草的。剛才找到一篇論文,剛好很詳細完整地提到這首作品,下面就借花獻佛地引用一下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