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原住民觀點

        這禮拜參訪了位於新店溪旁的溪洲部落,這個部落近年來出現在網路新聞等媒體上,是由於拆遷事件而與台北縣政府抗爭。
沿途行經小碧潭捷運站,看到一排排正在興建的大樓和原有低矮的老社區形成相當大的景觀落差。

        橫過新店溪的對岸,我們徒步走進溪洲部落。這個部落規模不大,主要的空間大概分為房舍、廣場以及已被整頓的河濱腳踏車步道 (這裡曾是部落小朋友玩耍嬉戲的地方)。部落的青年張祖淼(因為不知道本名叫什麼只好用漢名)向我們解說部落的現況與困境,目前雙方已妥協拆遷到旁邊的空地上重建,建築由族人自行規劃,但是政府希望房子要蓋得"有原住民風味"以配合河岸景觀。政府為了常常為了增加收入(稅收、賣土地給財團、發展觀光) 並不顧及原地住戶的居住權,甚至在合法範圍內也用各種方法迫使居民無後路可退而妥協。

        張先生說,政府凡事都以錢來衡量價值,偏偏族人就是不要錢,只要有一個可以居住生活的空間,還能讓他們保有原來的生活模式。他舉三峽鶯歌的三鶯部落為例,居民拆遷後被分配到公寓式的國宅,每一戶的人口數和房子地坪數分配也不平均,這完全和阿美族人"房子以外才是生活空間"的認知完全不符合。(他們說房子是喝醉酒的時候才用得到的地方)

        看著對面的大樓,想起在廣播聽到快吐的建商廣告,主打"河岸第一排"、"坐擁萬坪森林公園"、"給孩子無汙染的童年"、"國際級設計師經典巨作",更噁爛的是"你需要的是一幢能匹配你身分品味的豪宅式建築"、"展現王者風範"之類的廣告詞。回想上週談到台東阿美族都蘭部落,族人也是面臨經濟壓力必須賣掉農地,但是路旁的土地仲介卻打著休閒渡假、海岸景觀的廣告詞,吸引著高薪退休的"樂活族"在田地上種一棟棟的別墅,只為了週末或寒暑假帶孩子來渡假。我心想,這事多麼大的落差啊!原住民為了爭取自己可以住、可以種野菜、可以辦祭典的空間必須要跟政府抗爭、內部要向老人家溝通、沒有多要求政府賠償拆屋重建的金額,仍自掏腰包蓋房子;而在個過程中要收回對政府或原住民議員的信任(因為常常溝通後卻執行相反的事,一再被騙),也難免被一些偏社會運動或左派思想的學生、知識份子拿來當成批判政府、做研究的工具和對象,卻沒有真正尊重居民的感受。

        張先生提到他非常不贊同以"都市原住民"來稱呼住在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甚至"原住民"這個字眼都不適合作為他們的身分,畢竟這些名詞都是統治者為方便統治、研究者為方便研究發名出來的字眼。對他們族人來說,他們認同的就是他們的部落,一個部落就像一個國家,硬是要把不同部落、不同族湊成"原住民",就好像白種人把不是白種的人都湊成一族一樣奇怪。
對不是原住民的人來說,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了解這些族群,為他們的文化能多元地與其他文化並存而努力和支持,但最終還必須由原住民自己走出一條生路,唯有他們才能定義自己。令人高興的是,近年來年輕一輩的原住民越來越認同自己的身分,並且用各種方式讓外界關注他們,重要的是提醒原住民要找回自己的根。

我在網路上找了最近幾個原住民電影與音樂創作,真的很羨慕上帝給他們的恩賜~

不浪‧尤幹 《我遺忘已久的泰雅》(電影《靈魂的旅程》片尾曲) 


舒米恩Suming 《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地說你愛我》


舒米恩Suming 《KAPAH年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