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藝大四年,最喜歡待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第一次進入這棟建築,是九年前來參觀北藝的時候。那時圖書館的藏書不多,很多櫃子還是空的,但也因為這樣,在挑高的空間和白色的水泥牆之間瀰漫著一股理性、冰冷、壯闊,甚至有點空靈的感覺 (可能和東西太少也有關),而且印象中好像有旋轉樓梯還是圓弧形的櫃子 (現在的圖書館沒有,可能是我的幻想)。這是我對北藝最初的印象之一。圖書館的外觀也非常雄偉,七層樓的建築坐落在半山腰上,從捷運復興崗站到關渡站都可以看見聳立於山林樹叢之上的灰藍色屋頂。關於圖書館的建築外觀,我聽過一個不是很好笑的笑話:在圖書館剛落成不久,就有幾位香客跑到學校想要參拜──因為從山腳下看圖書館的造形實在很像廟!)
四樓正門外觀
進入北藝之後沒有住宿,圖書館成為我的落腳處,除了上課,其他時間幾乎都待在圖書館。四樓入口的沙發是吃早餐和睡午覺的地點;五、六、七樓的廁所既安靜又乾淨,非常舒適;觀景台是看風景的好去處,只是沒有空調,有時會有點悶熱。當然,大部分時間還是以找資料和看書為主。我從小對「書本」就有特殊的迷戀,喜歡看有故事性的文學或歷史書,但是買的都是大部頭的工具書、套書。有時不一定要看書的內容,單單欣賞封面、快速地翻閱、瀏覽圖片,或是觸摸書的質感、嗅嗅帶有一點灰塵的陳年霉味,都令人心醉。北藝大圖書館收藏了許多好看的書,我在圖書館裡閱讀或遊走,就好像這些知識的擁有者一樣。除了包包不能隨身攜帶以及不能隨意吃東西之外,待在圖書館就像待在家一樣舒適、自由,而且寧靜。
二年級開始在圖書館打工,多了「可以把包包帶進去」、「進門不用刷卡」、「在櫃台區吃東西」等特權,不過最重要的是,打工讓我對圖書館更加了解,也因此認識了不少好書。我的工作主要是排書上架,也就是將讀者歸還的書籍分類,按順序排列,再放回書架上。這個工作很適合我,從小就愛將東西分類,有規矩地整理排列整齊;在圖書館打工的時候,也秉持了這種龜毛的性格,會把很凌亂的書整櫃搬出來重排在放回去,或是將書背對齊成一面牆,甚至會路見不平地把別人偷藏的書歸回原位。雖然這項工作很耗體力,但是透過不斷地分類整理,我很快地就能按照圖書分類法理解知識的各個領域有什麼書,知道哪些書大概在什麼位置、哪些是圖書館的「暢銷書」,還有哪些系最沒規矩等等。這些經驗使我日後能很迅速的找到我要的資料,並且開發不同的資料來源,使我的作業報告、論文比別人的充實。
打工讓我探索圖書館中許多平時不會去的角落,尤其每個樓層最偏角的地方都有窗戶,可以望向關渡平原或學校建築群;在午後的陽光下,被夕照曬得暖暖的牆壁,蒸出微微的書卷味,如果能在這樣的氛圍下一直閱讀下去,是多棒的事呀!除了打工,在圖書館上課又讓我多認識圖書館一些。因為我主修的是美術史,在系館沒有專屬的教室,很多美術史老師都會使用圖書館的會議室和視聽室來上課,借畫、借書都方便。因為圖書館的管理比較嚴格,教室使用率不像系館那麼頻繁,所以設備都算不錯。說到借畫、借書,圖書館的特藏室收藏了一些價值不匪的資料文獻和書畫複製品等等;它們除了價格不便宜之外,有些更是歷史悠久的限量版本,是北藝大圖書館排隊排很久、全世界各大圖書館都搶著要的珍貴資料。七樓的期刊區也有不少早期的期刊資料,如民國初年的《申報》(是不是完整版我倒沒有留意)、以及許多國外的知名權威期刊,都是圖書館相當有價值的寶貝。
有人說,要評定一間學校好不好,只要看它的圖書館資源豐不豐富就知道了。此話不假,北藝大圖書館關於藝術類的資料數量和品質都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如果只是來圖書館上廁所、睡覺、看風景,那就太浪費了。以下就我對圖書館的理解,簡單介紹各樓層的特色。我雖然是以平面圖來說明,但是和圖書館的「官方版本」還是有差異,一來我沒有參考真正的平面位置圖,單憑印象畫出來,並不完全準確;二來原稿紙張很小,有些細節我就簡化了,因此這張圖應該說是我的「印象地圖」。
首先,北藝大建在山坡地上,圖書館的入口是四樓 (一、二樓是地下美術館,三樓是辦公室)。入口處事長形的大廳,角落放置的沙發是我的野餐好所在,圖書館員也因為我太常在那裡吃早餐而認識我。這個大廳不算大,但是挑高至七樓,透過牆上的玻璃窗可以看見樓上的人;而且此處回音之大,千萬不要與人在此閒聊秘密八卦,否則下一刻即壞事傳千里。刷卡進入館內之後,嶄新的視聽設備即映入眼簾,這是一年前重新裝潢的,你可以借閱各種影音資料在此播放,或是隨意地看電視節目 (戴耳機是為保持圖書館的寧靜,但是如果笑得太大聲也是沒辦法的事)。四樓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觀景台,改裝之後有舒適的造形沙發,有單人座、雙人座和多人座,若是能開的小咖啡吧應該更完美。
窗外一景(特殊教室) 觀景台
五樓的書種最多,主要是美術類書籍,其他則依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分為A-Z不同領域。雖然寫論文的時候曾嫌棄北藝大圖書館的書比台大、中研院、國圖少,但是對大學生來說確實是綽綽有餘,而且畫冊、作品及數量很多,雖然不能保證及時收錄最新的展出作品資料,但是國內外各類藝術書籍包羅萬象,光是隨意翻閱就很愉快了。靠觀景台那一側的書架陳列的是A到L類的書籍,其中有不少是很有年代的「古書」。這層樓最常被翻閱的除了作品集之外,攝影集、服裝、兩性書籍也是大熱門。
關渡平原 頗有年代的藏書
六樓的藏書是音樂類和文學類,尤其樂譜數量很多,大小厚薄不一,整理起來相當不容易。文學類包括的範圍可多了,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之外,還有語言類、文學理論、電影、劇場、漫畫、繪本等等。當年看完綺拉奈特麗演的《傲慢與偏見》之後,就瘋狂迷上珍‧奧斯汀的作品,她的六本小說圖書館都有喔!(而且我都看過了) 這層樓的好書族繁不及備載,一點都不輸樓下的其他類別書籍,果然文學與音樂還是人們的心靈糧食。圖書館的五六樓左右都設有研究小間,是供研究生使用的,我曾悄悄進去偷瞄一眼,空間不大,每個人有一套桌椅和一個鐵櫃,上廁所和借書是很方便啦!其他還有工具書區、視聽室、會議室、教職員出版品展示區、翻拍室等等。六樓比其他樓層寬一些,中間隔著挑高的大廳,可以看見同一樓層對面的人,很有趣。
挑高的空間 窗與窗的對話 珍‧奧斯汀的小說(版本很舊但很好看)
最後是神祕的期刊區,為什麼說它神秘呢?因為就我所知,大部分學生不會查期刊資料,所以到七樓來頂多是逛逛吧!可是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膠裝過的期刊合訂本,實在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所以七樓除了少數做研究、找資料的人,大部分不是來上廁所就是看報紙。位於頂樓的空間,上方又是挑高的屋頂;兩側有樓梯,也許可以爬上屋頂吧!但是樓梯上的門是鎖著的,一般人也不會莫名奇妙地爬上來。所以人煙稀少加上沒有出口的樓梯,讓七樓顯得神秘,但是也特別靜謐。無論在圖書館的哪層樓,都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聞到閱讀的香氣,這也是為什麼四年來我這麼喜歡這個「家」的原因吧!
窗外的美術系館 頂樓 挑高的空間讓人頭腦清醒
(編按:這是某通識課的期末作業,也算是我對圖書館生活的回顧,就貼上來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