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為了看《娜拉》,我可能還不認識易卜生咧!
易卜生是瑞典的劇作家,但他不喜歡瑞典的生活模式,而他的作品也因為批判性過於強烈,受到排斥。不過他擺脫戲劇道德教育的目的,改變「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標準結局,將生活切實的各種人性問題、制度問題呈現在戲劇中,揭開當時人不願意被揭發的真實面,可說是寫實的戲劇。也因此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玩偶之家─娜拉》(Nora)是易卜生很經典的劇作,被當作是提倡女性意識的作品。娜拉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女主人,她的丈夫總是用各種不同動物的名稱喚她,(ex:我的小鳥、我的小松鼠...)而娜拉也如寵物般的對丈夫百依百順。當她正為著曾偽造簽名幫先生借錢養病的事感到自豪不已時,債權人威脅她若不為他謀一份職位就要將偽造借貸的事揭發出來,使娜拉陷入兩難:若是丈夫知道必然破壞家庭關係,但丈夫對此人非常反感,決不可能有機會。最後娜拉的丈夫得知此事感到憤怒和羞恥,同時,娜拉終於認清丈夫是如此自私的人,於是決定離開這個「玩偶之家」,尋找真正的自己。
一百年前《玩偶之家》引起極大的反彈,認為娜拉是敗德的、不守婦道的,在現在這種結局則是稀鬆平常,所以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修改結局:娜拉殺了丈夫。非旦如此,歐氏在戲劇中更強化了角色的性格,與情慾的探討。相較於我看潘家洵的譯本(那是民國初年的翻譯,連魯迅都看過的版本),原版應該比較含蓄,但歐斯特麥耶更加強娜拉「玩偶」的特質:她是所有人(男性)的玩物,所有的男性都覬覦她的身體,而她也利用這種優勢取悅她的丈夫。
這次兩廳院邀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演員,在演技上非常精湛。尤其是飾演娜拉的安娜‧蒂斯麥(Anne Tismer),不得不誇獎一下,她將娜拉外表的服從和內心壓抑的衝突矛盾詮釋的非常精確,每個小細節都充分展現娜拉因內心焦慮引起的神經質。而且最令人贊嘆的是,劇中加入電音和動作元素,在速度感和大音量釋放的暴力美學中,安娜‧蒂斯麥也表現的很精采。不過話說回來,歐斯特麥耶加進來的電音片段還是有點突兀,或許他想藉著電音將人物抽離劇情,純粹表達個人的內心狀態也說不定。總之,這部製作仍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