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植物獵人》──英國殖民時代下的奇花異草傳播史


Toby Musgrave, Chris Gardner and Will Musgrave,
The Plant Hunters: Two Hundred Years of Adventure and Discovery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Seven Dials, 1998.

《植物獵人》
達‧托比‧馬斯格雷夫,克里斯‧加德納,威爾‧馬斯格雷夫合著
台北:高談文化,2006。

在寫大學畢業論文時,曾蒐集一些有關西方的植物圖鑑的相關資料。這種以單獨植物物種為描繪對象,並含有植物學名等文字的繪畫形式,在西元六世紀的修道院草藥圖譜中已出現。隨著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與收集奇珍風潮興起,以及歐洲啟蒙運動帶來知識系統化的觀念,植物學家以歐陸本土的植物,加上新大陸、非洲、亞洲、太平洋島嶼帶回的新物種,建立植物學的百科全書。

本書作者經營園藝事業,書中著重植物獵人與其贊助者的關係,這些贊助者從早期的英國皇家園林「邱園」(The Kew Garden)、皇家園藝學會(The Horticulture Society),到苗圃公司及其他地區的植物園,當然也少不了渴望在自家花園種植奇花異草的富人們。贊助者的改變,可看出商業推動植物學發展的力量不容小覷。

除了贊助者以及植物獵人引進的新品種,作者的寫作方式主要描述植物獵人的生平及採集事蹟,是一本頗富感情的書。有些紀錄相當精彩,彷彿跟著這些探險者的腳蹤深入異地,當他們翻山越嶺終於找到要收集的植物時,你可以體會到他們的興奮之情!你也會很想一一地上網google這些植物到底有甚麼驚奇的樣貌,讓英國人為之瘋狂。當然書中的描述有時帶有一些英國本位的驕傲,相信大部分的參考資料是來自於這些大英帝國強盛時期植物獵人的著作 (我看的中文本並沒有註明參考資料來源)。

當我閱讀這些植物獵人的經歷,不禁想到與此同時,也有許多殖民地、新大陸、遠東國家的藝術品、歷史文物等,陸陸續續地進入歐洲私人收藏中。不像植物採集是基於建立知識和生活應用,逐漸傳播廣為人知,並且帶來了景觀、醫療或食物的革命;掠奪而來的文物與藝術品則成為少數人的賞玩之物,象徵著擁有者的文化優越或是成為炫富的工具。今天我們可以隨時欣賞各種外來品種的植物,也許就在附近公園,也許就在書桌前,但它們的來歷可能是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