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中國與歐洲的交流早在漢代就透過絲路進行商業貿易,許多器物與技術也陸陸續續輸出、輸入,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甚巨。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商業城邦紛紛獨立,航海技術突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市場壟斷,滿足了歐洲人對香料、茶葉、絲綢等舶來品的需求,更滿足了對異國、異文化的想像。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也是促使東西文化交流的一大動力。為了振興式微的天主教,改革後的天主教會成立了耶穌會,派遣傳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宣教,中國亦是其一。一批批的傳教士帶來各式科學儀器與技術,也帶來有陰影有透視的繪畫。同時,透過耶穌會士,中國絲綢、瓷器等器物,以及來華者的見聞記錄,掀起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貴族間流行的〝中國風格〞(chinoiserie)。尤其法王路易十四與乾隆皇帝關係友好,中法交流最為頻繁,因此以法國為首,中國風格盛行歐陸兩百年。

在西洋美術史上,此時期正是以法國皇室為首的洛可可時代,許多藝術的呈現都帶有中國趣味的圖案符號,中國文化對歐洲美術的衝擊就此展開。本文就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格〞,從繪畫、器物、建築及室內設計探究歐洲各地中國風格的源流、發展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