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空間不只是建築物─《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展

文/黃聖芝  (參考引用請加註來源,請勿抄襲)



平時不太會留意當代建築的發展情況,但是在網路上或雜誌上看到特別的建築總會多瞄幾眼。對我而言,建築和一般視覺藝術不同,光是看建築物的造形、結構,是無法真實體會建築本身的美感。當然,藉由不同角度拍攝下來的照片可以提供多一些訊息,讓我們在腦海中構築、推測建築物原本的樣貌。然而這也無法取代我們置身建築物之中的經驗,因為建築多了「空間感」的審美條件,必須進入這個空間,才能完全經驗它。而且這種空間感將人包圍住,與一般雕塑作品 (公共藝術可能例外) 個體對個體的空間關係不同,建築所營造出來的空間會很直接地帶給人某種情緒反應,像是安全感、舒適感、新鮮感等等。伊東豐雄掌握了人們對空間感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國際上大鳴大放。


其實伊東豐雄的建築構想都是從有機造形出發,尤其是「樹」的意象,在仙台媒體中心和TOD’S大樓都可以看得到。他對樹的結構非常有興趣,在幾件作品中都有讓人置身樹林當中的感覺。例如TOD’S大樓像是住在樹屋上;仙台媒體中心像是行走在神木樹林中;Mikimoto大樓像是在樹蔭底下被光斑照耀。他運用有機的造形,打破我們對建築稜角分明的概念。這次展覽中唯一可以親身體驗的就是那個波浪狀的地板,它沒有「平地」,而是由一塊塊凹陷的地面組成。乍看有點不安全,事實上這些凹陷地面形成很舒適的座椅,有點像是山坡上的草原。

   

他試圖要打破人對建築的經驗,用可計算、可推演的方式把大自然挪進建築空間。伊東豐雄之所以會提出「衍生的秩序」這個概念,是從植物生長的規則中找到秩序美。這讓我想到數學幾何公式畫出來的圖案也是從自然界中尋求完美的比例與造形。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而言,我們對自然的概念是很官能性的,當我們描述自然的樣貌時,腦海中出現的可能是某一次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光線、色彩、造形、質感、氣味、聲音等等,但是對伊東豐雄而言,他所認知的自然可能是一種和建築有某種相似性的空間關係。當他把這種自然界的空間關係轉換成建築時,人們可以在建築中嗅到自然的味道,或者說人們進入了伊東豐雄再現的自然。透過作品來傳達意念,再現自然的意象,這一點和藝術家的思考模式是一樣的。

    
伊東豐雄很注意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他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他的建築不單單只是功能性的,還包括建築物本身和週遭環境的美感。他的建築中運用很多玻璃,在結構上試圖打破樓層關係,力求建築內外與隔間之間的通透感和整體感。例如岐阜冥想之森市立齋場 (火葬場) 的波浪狀屋頂和周遭的湖面相互呼應,柔和的曲線和開闊的視野讓逝者家屬能舒緩悲傷的心情。東京STYIM公寓則是以不對稱的方格組成,在市區小坪數的居住空間中使用通透的外牆,讓居住者的視覺空間可以延伸,釋放都市擁擠的壓力。

  
我們常常對自身所處的環境視而不見,就好像人們穿衣服蔽體卻沒有感覺到衣物與身體之間的身體性一樣。伊東豐雄的建築其實是喚回人們對空間的知覺,重新經驗空間的力量與美感,並非只是建築物的展示而已。

《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
時間:2008/3/8-5/2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